芜湖~也是在5个月的漫长等待之后提到自己的Dream Car了,在今年6月26日晚上的时候小米发布了YU7,然后在6月28日去我们这的体验中心看了看就下定了,我定的是YU7 MAX。目前网络上一直对小米充满敌意,各种标签贴不过来,但我依然认为绝大多数事故都是驾驶员的问题。
说回正事,我们这目前没有交付中心,所以只能去隔壁市提车。我们早上出发,差不多是10点半到的。一进去工作人员就带着我们验车,要不说我爸以前是干运车物流的,他检查的贼仔细,我们其他人转了几圈都没看到问题,他就能发现一些小问题。但这些小问题可以说是每辆车都会有的小问题,比如说在根本不会去看的缝隙角落里发现了浅浅的痕迹、在很隐蔽的地方发现了一点飞漆(一个小点)。
验完车就是付尾款、买保险、蹭饭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家交付中心没有自己的食堂,员工都是点老乡鸡,负责人给我们每人点了一份老乡鸡,虽说有点简陋了,但味道还算不错。比我之前去上海参加 PC3 展会自己点的老乡鸡要好吃不少。
吃完午饭办完临时牌照,小米员工就开始带我一点一点学习小米汽车的设置。一开始我还担心我是苹果手机,和小米汽车的适配度有限,但小米员工却说对苹果手机的适配是非常好的,基本所有功能都能使用。
不过说实话,提车过程没我想的那么“精彩”。之前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提车vlog时,都感觉很正式、很热闹,自己来提时却比较平淡。或许有摄像机的缘故会多出更多的表演成分。
回来的时候我是全程高速“辅助驾驶”,有的方面差、有的方面好。比如在前车慢速的时候,它不会自己超车,而是会提醒一下,然后让你选择是否超车;又比如在旁边车道有车靠近我这边的车道的时候,车会自己往另一边靠一点,并且会自动选择是加速过去还是减速拉开距离。
现在,我也开了两天YU7了,说实话,真的很好开。开着让人感觉很舒心,再加上便捷的自动停车,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坐在车上的时候。
但借此文我还想聊聊目前的互联网贴标签的这样一个环境。从上了大学以后(新冠疫情之后),社会怨气越来越多,互联网上的二极管也越来越多。从米哈游到黑神话、从华为到小米、从地域歧视到性别对立,各个地方都是二极管。就比如小米造车后的网络舆情,一旦出了车祸,没人关注这个车祸的原因,只会一味的批判小米,华为车亦然。于是现在网络上车祸层出不穷,油车粉和电车粉互相嘲讽,华为小米互相辱骂攻击。标签可以说都不够贴的了。只要你上网,网络就会自动给你戴几顶帽子,贴好多个标签。稍微激进点的被贴上“极左”的标签,稍微保守一点的就是“极右”(此处左与右不是政治上的左与右,仅仅是借用坐标轴方便理解),理智一点的就是“理中客”,可以说目前网络环境是史无前例的差,如果这样下去只会更差。但若是强行管控,又只会适得其反。
同时这几年营销号和部分官号过于强调“自信”,过分的自信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就像我看过一个博主说的,中国人去外国旅游举中国国旗就是“好样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举外国旗子就是不好的,这种行为和现象无关自信,纯粹是双标。这种过于“自信”的问题也让政府的公信力变得越来越低,因为一旦政府的行为没有符合人民群众“高傲的自信”,那么百姓们就会质疑政府的做法(参考佩洛西访台),从而最终对政府失去信心。
经济下行的这几年很多人都过得并不如意,考研考公内卷严重,岗位稀少,不想浪费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去干不需要学历和知识的工作还要被骂“孔乙己”和“小镇做题家”,这段时间的大学生们可以说都是前途一片迷茫。社会上的人也并不好过,创业的很难生存、上班的要面对裁员、在家待着的是啃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
但我并不认为标签就一定是坏事,在目前这种社会环境中,年轻人们需要标签来满足自己“原子化”的社交方式(摆脱传统熟人网络、集体关系束缚,基于兴趣、需求等临时组件轻量化、弱连接社交方式,取自豆包),贴标签行为则能更好的帮助现在年轻人来根据兴趣选择圈子并进行社交。
所以,我个人认为,贴标签是为了让自己更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圈子并进行社交,而不是攻击他人。
